中國船舶工業十年期間狠抓船型研發
2012-11-15 16:30:55 來源:中國船舶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船舶配套快速發展 自主產品不斷涌現
在總裝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,我國船舶配套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。多家企業加大投入,開發出多款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;同時,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積極開展產、學、研合作,加大了高技術、高附加值產品聯合研發的力度,使配套產品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。目前,我國主要船用設備產品生產能力快速增長,自主化研制水平進一步提高。
在船用柴油機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方面,國內骨干企業加強仿真設計、數字造機等前沿技術研究,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,成功完成了5萬千瓦級和7萬千瓦級大功率低速柴油機的國產化研制,打破了大缸徑柴油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;成功制造出6S50ME-B型電控低速柴油機、7RT-Flex84T-D智能型電控共軌低速柴油機等全球或國內首制產品,目前生產的多型低速機和中速機均滿足國際海事組織Tire Ⅱ標準要求。特別是于2011年11月推出的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CS21/32船用中速柴油機,其各項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批量生產后國產化率不低于90%,已獲得中國船級社(位置 聯系)認可,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柴油機技術水平的提升。同時,大型船用曲軸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國產化制造門檻被成功跨越,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可為曼恩(船機庫 位置)、瓦錫蘭(船機庫 位置)兩大品牌的50機及以上所有機型提供配套。
為應對《國際船舶壓載水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和沉積物管理與控制公約》,我國船配企業打通產、學、研關節,聯合多方力量,成功研發出多款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,形成了與國外企業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。目前我國企業自主研發的“海洋衛士”、“青島雙瑞BalClor”、“BSKY BWMS”、“海盾”、“海博士”等船舶壓載水處理系統或通過IMO基本批準和最終批準,或獲得各大船級社的型式認可,與國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同臺競技。
創新體系建設加快 創新人才大量涌現
十年間,通過政府、行業組織、企業、研究院所、高校等多方共同努力,我國初步形成了各有側重、分工協作的船舶研發創新體系,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大幅提升。同時,我國船舶工業制修訂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960余項,充分發揮了標準化在行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引領和技術支撐作用。
數字化造船、船舶動力系統、LNG海上儲運裝備等方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相繼成立,為行業原始創新和基礎科研奠定了基礎,促進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。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整合科研力量,均成立了集團層面的研發中心,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研發新產品,使產品研發工作更加有序,新產品的市場適應性更強。此外,造船企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,多家企業技術中心晉升為國家級,在科研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;船舶科研院所經過不懈努力,逐步形成軍民互補、船舶與非船產品并重的局面。
科技創新孕育領軍人才,領軍人才促進科技創新。十年間,一大批專家學者和各類專業人才在船舶工業發展中大顯身手。張金麟、楊葆和、宋學斌、俞寶均、馬延德、胡可一、夏飛、朱英富、王立祥、范模、趙耕賢、周國平等12人以在各自領域、各自專業的突出成就獲得“船舶設計大師”稱號。兩大船舶集團公司的有突出貢獻專家達104名,入選“百千萬人才工程”和“511人才工程”的學術、技術帶頭人達457名,并擁有眾多國家級、省部級技術能手。如今,船界的人才隊伍迅速壯大,人才結構不斷完善。
我國船舶工業十年來的跨越式發展充分證明,科技是第一生產力。面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船舶工業發展的艱難困局,只要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,堅持“自主創新、重點跨越、支撐發展、引領未來”指導方針,努力形成強大的原始科學創新能力,盡快形成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、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,就一定能再創輝煌,將我國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造船強國。